一个有趣的网站!
1.3 常规新系统集成技术
1、系统集成定义:指将计算机软件、硬件、网络通信等技术和产品集成为能够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信息系统,包括总体策划、设计开发、实施、服务及保障。
2、OSI协议(共分七层):由国际标准化组织与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联合制定
物理层:包括物理联网媒介,具体标注有:RS232、V.35、RJ-45、FDDI等
数据链路层:控制网络层和物理层之间的通信。常见协议:IEEE、802.3/2、HDLC、PPP、ATM
网络层:将网络地址翻译成物理地址,具体协议有:IP、ICMP、IGMP、IPX、ARP
传输层:负责确保数据可靠、顺序、无错的从A点传输到B点。具体系统:TCP、UDP、SPX
会话层:负责在网络中的两个节点之间建立和维持通信。具体协议:RPC、SQL、NFS
表示层:如同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翻译官。常见协议有:JPEG、ASCII、FTP、DES、MPEG
应用层:负责对软件提供接口以使程序能使用网络服务。常见协议:HTTP、Telnet、FTP、SMTP
3、网络协议和标准:IEEE802
规范包括:802.1(802协议概论)、802.2(逻辑链路控制层LLC协议)、802.3(以太网的CSMA/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/冲突检测协议)、802.4(令牌总线Token bus协议)、802.5(令牌环Token ring 协议)、802.6(城域网MAN协议)、802.7(FDDI宽带技术协议)、802.8(光纤技术协议)、802.9(局域网上的语言/数据集成规范)、802.10(局域网安全交互操作标准)、802.11(无线局域网WLAN标准协议)。
4、TCP/IP(4层:应用层、传输层、网络层、网络链路层)
TCP/IP应用层对应OSI协议中:会话层、表示层、应用层
TCP/IP传输层对应OSI协议中:传输层
TCP/IP网络层对应OSI协议中:网络层
TCP/IP网络链路层对应OSI协议中:物理层、数据联络层
5、网络设备
互联设备 |
工作层次 |
主要功能 |
中继器 |
物理层 |
对接收信号进行再生和发送,只起到扩展传输距离用,对高层协议是透明的,但使用个数有限 |
网桥 |
数据链路层 |
根据帧物理地址进行网络之间的信息转发,可缓解网络通信繁忙度,提高效率。只能够连接相同MAC层的网络。 |
路由器 |
网路层 |
通过逻辑地址进行网络之间的信息转发,可完成异构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,只能连接使用相同网络层协议的子网 |
网关 |
高层(第4-7层) |
最复杂的网络互联设备,用于连接网络层以上执行不同协议的子网。 |
集线器 |
物理层 |
多端口中继器 |
二层交换机 |
数据链路层 |
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交换机,多端口网桥 |
三层交换机 |
网络层 |
带路由功能的二层交换机 |
多层交换机 |
高层(第4-7层) |
带协议转换的交换机 |
6、网络存储技术
直接附加存储:DAS是将存储设备通过SCSI电缆直接连接到服务器,其本身是硬件的堆叠,存储操作依赖于服务器,不带任何存储操作系统。
适用于:1、服务器在地理分布很分散,通过SAN或NAS进行互连非常困难;2、存储系统必须被直接连接到应用服务器;3、包括许多数据库应用和应用服务器在内的应用,他们需要直接连接到存储器上时。
网络附加存储:NAS通过网络接口与网络直接连接,用户通过网络访问。特点:降低成本、数据传输快、响应速度快、即插即用。NAS技术支持多种协议,常见有NFS、CIFS。缺点:性能存在问题
存储区域网络:SAN是通过专用交换机将磁盘阵列与服务器连接起来的高速专用子网。采用块(block)级别存储。特点:将存储设备从传统的以太网分离出来。传输协议有:FC SAN、IP SAN、IB SAN;
协议 |
定义 |
优点 |
缺点 |
FC SAN |
光纤通道 |
热插拔性、高速宽带、远程连接、连接设备数量大 |
成本和复杂 |
IP SAN |
基于IP网络实现数据块级别存储方式的存储网络 |
设备成本低、配置技术简单、可共享、大容量 |
|
IB SAN |
无限宽带,是一种交换结构I/O技术,通过一套中心机构在远处存储器、网络及服务器之间建立一个单一的连接链路,并由IB交换机来指挥流量 |
提高系统性能、可靠性、有效性,缓解各硬件之间的数据流量拥塞问题 |
7、网络接入技术
无线接入:以无线电波作为信息传输媒介。
无线网络 |
传输率 |
4G |
100MB/s |
5G |
1GBps/s |
6G |
1TB/s |
5G牌照厂家:移动、联通、电信、广电
8、网络规划与设计
网路设计:核心层、汇聚层、接入层;主要工作:网络拓扑结构设计、主干网络设计、汇聚层和接入层设计、广域网连接与远程访问设计、无线网络设计、网络完全设计、设备选型。
信息安全基本要素:机密性、完整性、可用性、可控性、可审查性;
9、数据仓库技术
数据仓库基础概念:
ETL:用户从数据源抽取出所需数据,进过数据清洗、转换,最终按照预先定义好的数据仓库模型,将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去。
元数据、粒度、数据集市、ODS、数据模型、人工关系;
10、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的规划与设计
可用性: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时间比例
可靠性:软件系统在应用或系统错误面前,在意外或错误使用的情况下维持软件系统的功能特性的基本能力
高可用性:通常经过设计,从而减少停工时间。
全部评论